尿不能憋,淚能憋嗎?

  又到了一年一度幼兒園體檢的時候,一早送女兒,就聽到很多大人在囑咐孩子,“勇敢些,不要哭??!”一個外婆和我邊走邊說,“我們家XXX可勇敢了,打針、抽血都不哭的,我們一直讓他做男子漢呢……”

  “勇敢些!”

  “不要哭!”

  “男兒有淚不輕彈!”

  ……

  從小到大,這已經(jīng)是我們習(xí)慣聽之、說之的話吧。每當(dāng)遭遇逆境,每當(dāng)傷心想哭時,這些聲音就會冒出來,告訴你怎樣“扛過去”。即使現(xiàn)代家庭教育鼓勵情感表達,鼓勵順其自然,但“淚”的地位始終不如“尿”,后者一貫被主張“不能憋”,前者卻總是難以飛流直下。怪不得“痛痛快快”哭一場成為很多人的夢想;怪不得男人的眼淚被賦予“珍貴”的意義。事實上,尿與淚同樣是液體,同樣有被釋放的權(quán)利。如果一定要說差異,那么就是前者更偏向是心理的,后者更偏向是生理的;前者更多因心理過程而產(chǎn)生,后者更多因生理過程而產(chǎn)生。即使心理和生理之間可以相互影響,比如:緊張時尿也會多。但是,為什么“心理的”就要“忍住”,“生理的”就可以釋放呢?或者說,為什么我們對“淚”總有或多或少的排斥呢?

  究其原因,無非是“淚”折射出我們的限制或者缺憾——諸如:害怕(疼、孤獨、分離、失敗等)、脆弱、悲傷或苦難。擯棄“淚”,似乎就擯棄了弱點;忍住淚,似乎就掩蓋了我們的幽暗。即使“喜極而泣”的場面,也總是夾雜著隱忍與拭去,因為這背后一定有辛酸與苦澀。總之,追求快樂和喜悅的本能,逃避痛苦和幽暗的本能,促使著我們總是會去遠離有“淚”的情境。但事實上,“淚”可以忍住,但“淚”背后的害怕、脆弱、悲傷或苦難卻不會隨之成浮云——

  幼兒園吃飯時間,老師說,“誰吃得好、吃得快,就可以得到美麗的粘貼紙!”名額只有5個。小豆很想得到,但還是慢了一步,于是他傷心地哭了。老師安慰他,“別哭了,明天再努力吧。”“男孩子,勇敢些,加油!”小豆忍住了眼淚。放學(xué)時外婆騎車來接他,小伙伴告訴外婆,“小豆阿婆,小豆今天哭了。”外婆于是問了來龍去脈。小豆突然說,“我才不想要粘貼紙呢!”一路上,小豆似乎總在故意找阿婆的茬,“婆婆,你不能騎快一點嗎?”“婆婆,走這邊!”惹得外婆直想發(fā)火,考慮到交通安全,外婆只能忍著,“坐好,回家后再給你講道理!”

  “我才不想要粘貼紙呢!” ——這就是“忍住淚”的結(jié)果之一:背離真實。

  因為一真實,一想要,就會因沒得到而傷心;那么,只要“不想要”,就可以不傷心,就可以“不哭了”。心理學(xué)將這樣的反應(yīng)叫做“否定式防御”,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心理不受傷害,以“否定”的方式隱藏真實的情緒。猶如俗話說的“酸葡糖心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因得不到而傷心流淚原本正常,但因為被抑制就只好“假裝”了,或假裝勇敢,或假裝不在乎。

  “故意找茬” ——“忍住淚”的結(jié)果之二:借題發(fā)揮。

  情緒是很有趣的“變形金剛”,既頑固又靈活。只要產(chǎn)生,總會想辦法宣泄出來,一條路走不通就會找另一條路,而且是自動完成的,常常不被意識察覺。小豆的“找茬”就是在找出口——他希望通過激怒外婆找罵后“借題發(fā)揮”一下,比如:哭一場或者亂發(fā)脾氣一番,雖然他并沒意識到。要知道,發(fā)脾氣背后往往是沮喪的心情。

  當(dāng)然,如果“借題發(fā)揮”不成,或者回家后挨罵也不能“痛快哭一場”,那么小豆只能壓抑下去了。不管是“酸葡萄”“找茬”,還是壓抑,都注定著真實的情緒被扭曲了?;蛘哒f,“憋淚”的同時,我們自己已經(jīng)變形,開始走向掩蓋、虛假、逃避真實的路——如果說“不說謊”或者至少是“少說謊”的誠信非常重要,那么就從“不憋淚”開始吧——讓真實從一開始就受到尊重與善待。

  《我不愿悲傷》就是這樣一本從“真實”開始的書,它會讓你看到:悲傷對孩子意味著什么,孩子在悲傷的時候想做什么,什么樣的事情會讓孩子傷心難過,怎樣做孩子才可能真的轉(zhuǎn)悲為安——

  “當(dāng)我悲傷的時候,好像大烏云把所有的色彩都卷走了,從此我的世界灰蒙蒙一片。”

  灰蒙蒙的畫面中那個拖著小玩偶、獨自在落葉的大樹下黯然落淚的小兔,演繹出孩子傷心的世界——在那里,他很孤單、很低落,甚至?xí)?ldquo;背離”關(guān)心與朋友,他只是需要一個釋放的空間——

  “當(dāng)我悲傷的時候,我好想哭哦,一直哭一直哭……嗚嗚嗚,直到我的眼淚好像流成了大河。”

  “我好想爬上床,用被子蒙住頭,什么都不想聽,什么都不想看……”

  ——是悲傷最真實的需要,眼淚則是承載悲傷的船。畫面上那個哭得酣暢淋漓、淚流成河的小兔是每個悲傷的小孩。說真的,很羨慕他,能如此痛快地流著想流的眼淚。同時,也很想知道,一個悲傷的小孩到底有多少眼淚呢?也許真的讓他大哭一場,你會發(fā)現(xiàn)遠比勸解不哭的時間少得多——“淚流成河”更多只是心中的愿望吧,真的哭起來或許只夠沾濕幾張紙巾。

  回避——是悲傷需要的空間。對于悲傷的人來說,這個時候“躲起來”可能是最好的辦法。而任何的道理、勸解都是多余的。但很多的時候,悲傷的小孩得不到安寧,身邊總是充斥著或鼓勵或禁止或勸解或安慰的聲音,似乎只有立刻把他們從灰色的世界中“拯救”出來才是對的。

  事實上,就如“哭”一樣,如果真的給悲傷的小孩一個空間時,他或她很快就滿足了,然后就會想要朋友、家人或者做些什么——畢竟誰也不想一直悲傷。這個時候的理解、陪伴、撫慰或者擁抱,都將是最棒的給予:

  “悲傷的大烏云來了,那就讓它們來吧,這時候,你需要找個朋友說說話,或者和別人說說你的悲傷,你的傷心就去掉了一半。”

  “悲傷的大烏云來了,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哦!我會去大浴缸里洗最喜歡的泡泡浴,我還會去草地上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

  “要不,我就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他們會給我溫暖和安慰,即使我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

  “悲傷就像一塊大烏云,當(dāng)它飄過來的時候,最好最好有個人抱著我,輕輕說:‘沒事兒,小寶貝,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和孩子一起分享《我不愿悲傷》吧,讓自己和孩子一起努力從“真”開始——真的傷心、真的哭、真的釋放與真的轉(zhuǎn)化。情緒與能力一樣,需要時間與過程,“拔苗助長”同樣會帶來損傷——該哭的時候不哭,他必定會找另一個出口;該怒的時候不怒,他必定會用另一個途徑;該樂的時候不樂,又待何時呢?從真實的悲傷開始,讓孩子自由地體驗情緒、在情緒的海洋中找到安全的航路,做一個真實而自在的人吧。

  總是告訴女兒——

  “寶貝,尿不能憋,淚也不能憋,想哭就哭吧。”

  “人人都會害怕啊,你可以邊害怕邊走過去!”

  “寶貝,媽媽就在旁邊,如果需要就叫我一聲!”

  “哭哭笑笑長大嘍!”

  ……

  當(dāng)你有一天聽到孩子這樣說時,你知道她已經(jīng)真的成長了——

  “媽媽,我很傷心,我要哭了!”

  “媽媽,我需要安靜一下!”

  “媽媽,你抱抱我好嗎?”

  “媽媽,別害怕,我會陪著你的!”

  ……

  那一天幼兒園體檢,我告訴女兒,“寶貝,扎針抽血是有些痛的,你可以哭,但手要穩(wěn)住,不要動,聽醫(yī)生的哦!”哭,是為了自由;手不動,是為了安全。原本情緒與理性就不是決然對立的,為什么要顧此失彼呢?!結(jié)果,女兒做了她的選擇——

  “媽媽,抽血是有些痛,但我忍住了,一下就好了!”

  不是嗎,理性需要自由的空間,當(dāng)你給了孩子情緒的支持與理解,她會自然地表現(xiàn)出比你想象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已經(jīng)接納了內(nèi)心那個可以哭的小孩,并帶著她一起前行!

  很意外的是,那個“勇敢、總是不哭”的小男子漢那天哭了,也許沒有了外婆的鼓勵,他終于得以正常的釋放……

育兒網(wǎng)廣播

《Enbaby恩比育兒》雜志介紹

《Enbaby恩比育兒》是由上海市科學(xué)技術(shù)協(xié)會主管、上??茖W(xué)普及出版社主辦的,一本針對孕媽媽及0~3歲嬰幼兒父母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公開發(fā)行的一本母嬰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