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女士是國際兒童大腦智能建構與兒童行為研究專家。張琳女士開設專欄,為大家開講兒童大腦建構的奧秘,及家長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兒童腦科學的知識幫助寶貝們更好地發(fā)展與成長,形成良好的主動學習力、專注力,為一生的成功學習打下基礎!
專家介紹:張琳
國際兒童發(fā)展與家庭教育專家、兒童產業(yè)專家;歐洲早期教育研究會中國區(qū)負責人;訪英學者,多年從事國際文化教育研究和交流工作。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曾榮獲“2014品牌中國女性獎(兒童產業(yè))”;美好媽咪國際育兒生活服務全媒體平臺創(chuàng)始人;中國教育電視臺《辣媽掏心話》等欄目、北京電視臺《成長有約》等欄目特邀專家,國家相關部委專家。僅2013年已在全國舉辦上百場兒童成長與發(fā)展教育講座。
很多家長都希望養(yǎng)育一個健康又聰明的寶寶。現(xiàn)代科學表明,寶寶聰明與否除了和父母的基因密切相關,科學的養(yǎng)育方式絕對不容忽視。隨著神經科學和腦部掃描技術的進步,以及科學家對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哺乳類動物的長期研究,我們已經了解到不同的育兒方式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不同的影響。
震驚世人的實驗揭秘“安全感”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則震驚世人的實驗。(這個試驗曾遭到動物保護主義者的抗議)。在這個實驗里,哈洛教授準備了兩個像布娃娃一樣的假母猴,其中一個表面為又硬又涼的鐵絲,另一個的表面則是柔軟的絨布。哈洛教授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從猴媽媽身邊奪走,并把它們放入裝有上述兩個假母猴的籠子里。雖然小猴子會接近“鐵絲媽媽”吃奶,但它們更愿意爬上表面覆蓋著絨布的“媽媽”身上,依偎在“絨布媽媽”懷抱里撒嬌。當實驗人員把小猴轉移到陌生房間時,它也會緊緊地抓住“絨布媽媽”,直到感覺安全后才放手。如果這個時候沒有“絨布媽媽”的陪伴,小猴就會非常抓狂。
這個令人感到心疼的實驗,向我們揭示了讓小猴子感到安慰的居然不是食物而是安全感,它的安全感取決于身邊有沒有一個溫暖的“絨布媽媽”,而人類嬰兒的大腦比小猴子要復雜得多,后續(xù)又有大量的科學實驗表明,嬰兒在出生后,其大腦發(fā)展最看重的就是生存,即安全感是他追求的主要目標。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取決于主要看護人,尤其是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
“安全感”要用心、用愛好好給
很多家長以為嬰兒什么都不懂,其實根據“鏡子理論”,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密切地關注著家里的所有事情。簡單來說,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接觸越多(包括大量的身體接觸和互動),對他的愛越持久,越是無條件地給與,孩子的安全感就建立得越好,孩子自己獨處的時候才會感到自在和舒服。
下面幾個小辦法,簡單易做,家長們可以借鑒:
1、注意傾聽孩子的每個聲音,關注孩子的每個動作,并積極給與愛的互動和反饋。
2、和孩子一起玩耍,盡可能增加一些皮膚的接觸,讓他體會到愛的流動。
3、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給予積極正向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積極情緒管理系統(tǒng)。
父母充滿愛的擁抱、摸摸他、撓撓他,這些小動作盡管都很簡單,但是能夠強有力地激活寶寶大腦里的化學物質,讓寶寶的高位人類腦充分發(fā)育,變得更聰明!
孩子有三個大腦?
是的。更確切地說,孩子的腦部有三大區(qū)域:高位人類腦、哺乳動物腦、爬行動物腦。嬰兒出生的時候,盡管有兩千多億的腦細胞,但是位于高位腦中的腦細胞很少有連接。這些細胞之間怎么連接對孩子今后的情商和社會智能發(fā)育非常重要。父母良好的愛的互動和陪伴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細胞神經突元之間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