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游戲,是孩子的語言。他們的小心思會通過游戲的方式傳達出來。借助游戲來完成溝通,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guān)系,則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項能力——游戲力。
自從有了那個半大不小的小孩,你家從未停止上演餐桌大戰(zhàn)、起床大戰(zhàn)、穿衣服大戰(zhàn)、洗澡大戰(zhàn)?而在這無數(shù)場的較量之中,無論是威逼利誘還是講理共情,似乎都不是那么管用,沒準兒還讓你家的氣氛變得有點“烏煙瘴氣”……
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你,所有的“大戰(zhàn)”原本都可以變身一場游戲,所有的對峙都可以以“哈哈一樂”結(jié)束了之,你會動心嗎?這就是Parents要介紹給你的一種能力:游戲力!
游戲,是一種基于游戲的親子溝通方式,而不是我們讓孩子變得合作的工具。
我們先講一個故事吧。有一位媽媽參加了“父母123”的游戲力工作營后,開始嘗試把游戲的方法用在女兒身上。她的女兒不愛刷牙,所以她發(fā)明了一個游戲,自己扮演牙齒細菌,以此激發(fā)女兒打敗細菌的主動性。第一天效果奇好,孩子第二天早晨第一句話就是說:“早上也是要刷牙的!”于是媽媽驚呼游戲力的強大。只是沒幾天,游戲就不靈了。
“游戲力的落腳點并不是在游戲本身,它的核心是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聯(lián)系,游戲只是傳遞這種信息的媒介。”在“父母123”游戲力工作營的創(chuàng)辦者李巖看來,如果父母抱著用游戲解決某個問題的心態(tài),那么再有趣和有效的游戲,都遲早會失效,因為它背離了整個游戲力的方向,只是變成了成年人操控孩子的工具。而孩子很多對抗和不合作行為的背后,是因為他感受到了與父母之間親密關(guān)系的斷裂,孩子需要被爸爸媽媽理解,需要跟爸爸媽媽重新建立這種連結(jié)。當孩子感覺聯(lián)結(jié)重建時,問題自然會解決。
嘗試放松,享受游戲帶來的樂趣和輕松。
很多人會擔心,我們都是早已失去游戲能力的成年人了,四肢僵硬,頭腦和心靈都被一定程度地禁錮住,我們還有能力跟孩子游戲嗎?
“其實,這是一種態(tài)度的改變。”李巖說,“最開始我看《游戲力》也會覺得怪,我原先甚至是連憨豆的喜劇片都不喜歡的人。記得當兒子用玩具槍朝我‘射擊’,我意識到應該配合他假裝捂住胸口倒下,但等我真正做到時,當時的感受是:跳樓的決心應該也不過如此。但慢慢地,我才學會享受它帶來的樂趣和放松。”
怎樣能找到自己的游戲力呢?答案是:放松!焦慮的父母往往糾結(jié)于眼前的事,拿著游戲回家就試,偶爾也能有效,但大部分時候都是無效的,所以容易質(zhì)疑和放棄。你需要做的,是嘗試讓自己放松、平和,然后去了解游戲力的本質(zhì),去發(fā)展自己的游戲方式。
游戲力,用孩子的語言,聽懂孩子的心事。
游戲是孩子的語言。有些心事,孩子永遠不會說給我們聽,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們正在玩的內(nèi)容,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心中的喜悅、好奇、疑慮、失望、悲傷以及恐懼……
可以說,孩子真正的需求只有兩點:1、對親密關(guān)系的渴望。2、親密關(guān)系之上的力量感,也就是他們在環(huán)境中自主和影響他人的能力。所以,不論是孩子打人還是愛哭鬧,我們首先應該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需求,然后通過游戲,滿足他的需求。來自《游戲力》的5個游戲靈感,幫你找到游戲的感覺:
游戲讓孩子有了主動選擇的權(quán)利,這是自信的來源。
科恩的女兒艾瑪上幼兒園大班后,有一段時間不愿意自己穿衣服,他為此困擾不已。
有一次,與其說靈機一動,不如說是情急之下,他抓起了她的兩個布娃娃,做起了對話。他讓一個娃娃滿懷惡意地說:“老天爺,她不會自己換衣服哪!她不知道怎么穿衣服??!”另一個聲音則頗有信心,愉快地回擊說:“她會的,她真的會自己換衣服。”第一個聲音又說:“噢,不,真是可笑,她只有五歲哪,她不可能會自己換衣服。”艾瑪自己換衣服時,他讓第一個娃娃都正好沒看見,于是,她總會說,“看哪,她根本不是自己穿的衣服。”第二個娃娃呢,卻總是高聲反駁,“是她自己穿的!你沒在看!”在這個時候,艾瑪不僅自己穿好了衣服,還笑得樂不可支,不再哼哼唧唧了。而這時的爸爸也開懷大笑,不用暴跳如雷地催女兒。
游戲讓孩子充分享受與媽媽身體上的親密接觸,而這是連結(jié)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琳達生下第三個孩子之后發(fā)現(xiàn),兩個大孩子覺得小寶寶搶走了媽媽的所有時間,因此緊緊纏住媽媽不放,希望以此獲得她的關(guān)注。
琳達發(fā)明了一個叫做“充電”的游戲。她把每個孩子輪流抱在膝頭,告訴他們媽媽要用“愛”給他們充電,然后從他們的腳趾親到頭頂。之后她又加進一個元素,叫做“愛之蛋”。她假裝把一個蛋在他們的頭頂上敲破,用手指把蛋汁抹進頭發(fā)和皮膚,直到全身都布滿為止。兩個大孩子喜歡極了這個游戲,每天都要求玩。短短五分鐘的游戲,便使他們能自己玩耍,而讓媽媽可以照顧嬰兒。
游戲透露孩子的情緒信息。
足球玩到一半時,丹尼要上廁所。他對爸爸說“不要碰球”,然后把球放回盒子里。爸爸說“我不會碰”,但丹尼想了一分鐘,說:“我不相信你,你得跟我一起去。”
這個情況里顯然是有含義的。丹尼在學校里經(jīng)常會走神、惹麻煩,所以他無意中玩起了“有人不值得信賴”的角色扮演游戲。在游戲中,他置換了角色,爸爸變成了那個得不到信任的人,而他是規(guī)則的執(zhí)行者。角色置換,對恢復孩子的自信特別有幫助,能幫助他們擺脫無力感的困境,克服恐懼和壓抑的情緒。
游戲讓孩子感覺力量在握,可以控制事情的進展,因而情緒也更放松。
一位爸爸發(fā)現(xiàn)強迫不愛剪指甲的女兒一點用也沒有,所以發(fā)明了“停走停”這個游戲:爸爸握著指甲刀,從幾英尺外朝女兒方向走,只要女兒喊:“停”,他就會立刻停下來;當她說:“走”,他再往前走。如果好半天女兒都沒說“走”,那父親就可以自己說“走”,但假如女兒說“停”的時候,他必須停下。當女兒說“停”的時候,爸爸會像被速凍一樣停住,而女兒總會咯咯笑上幾聲。最后指甲剪好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玩的很開心。女兒說停就停,使她相信爸爸不會強迫或傷害她,彼此間建立了信任感。爸爸決定要不要剪指甲,而女兒決定剪指甲的速度。
游戲,讓愛和聯(lián)結(jié)隨時隨地發(fā)生。
更多精彩內(nèi)容詳見《父母世界》2011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