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自理能力 教師需要三戰(zhàn)略

本文Tag標簽:教育/學校/老師??

  老師在完成了準備工作以后,就可以開始訓練學生一步一步掌握自我管理能力了。訓練步驟主要包括幫助學生辨別目標行為和非目標行為,訓練學生記錄目標行為和獎勵學生應用已經(jīng)學得的技能。

  第一,幫助學生辨別目標行為和非目標行為

  學生必須能夠辨別目標行為和非目標行為,才有可能較為準確地記錄目標行為。為此,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區(qū)別性訓練。在教育實踐中,老師應該經(jīng)常用示范的方法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然后問學生這是不是目標行為。

  例如,老師要教特殊需要學生記錄自我刺激行為以便對此加以矯正。老師可以示范平時觀察到的學生的各種自我刺激行為,對學生說:“這是自我刺激。”老師可以再示范這種學習和玩耍的動作,再對學生說:“這不是自我刺激。”老師在示范有關動作后,接下來問學生:“這是自我刺激嗎?”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就給予充分的獎勵。否則,就向學生指出其錯誤,并繼續(xù)這種區(qū)別性訓練,直到學生明白目標行為和非目標行為的區(qū)別為止。

  第二,訓練學生記錄目標行為

  為了訓練學生記錄目標行為,老師要為學生準備必要的材料。例如,老師可以給學生一張上面畫有格子的索引卡、一支短鉛筆以及一個定時(如每過2分鐘)會發(fā)出聲響的手表。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每過一段時間我會提醒你記錄自己的行為。”

  或者,老師也可以教學生學習每當手表過了一定時間而發(fā)出聲響時,學生就應該根據(jù)自我觀察的結果在索引卡的相應格子內(nèi)打一個“☆”或者打“×”,以表示自己沒有或者有過自我刺激行為。老師在提醒學生不要做自我刺激動作以便得到獎勵物品后,就開始讓手表走動。同時,老師在一旁觀察提醒學生,必要時提供語言及形體上的輔助以便讓學生定時記錄自己的行為。隨著學生的進步,老師再逐漸地減少各種輔助。

  第三,獎勵學生的自我觀察行為

  在訓練過程中,老師不僅要獎勵特殊需要學生的良好行為即控制自我刺激的動作,更要注意獎勵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及時、如實地記錄自己的行為。這樣,老師才是真正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便將來在沒人在場的時候,學生也能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必要的自我觀察和自我管理。作為老師,應該對學生這種行為給予贊賞,經(jīng)常給學生以表揚來多多鼓勵。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