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的媽媽講了這樣一件事:老師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春天?”田田答:“冰化了變成春天”,這個答案得了零分。田田比較喜歡畫畫,信手涂鴉,最大特點是畫得“不像”,月亮有長臂,小狗是圓的,畫得“離譜”。上美術課時,田田的畫中太陽缺門牙,西瓜是方的,這和老師的想法對不上號,受表揚沒戲。媽媽總是幫田田修正過來,可他“積習難改”,作業(yè)常常和老師畫的對不上號。得不到表揚的兒子,常常不服氣。
田田的遭遇是成千上萬小學生、中學生的縮影。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恨不得寶寶在學校教育之外,鋼琴、繪畫、音樂、外語……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于是把寶寶逼進各式各樣培訓班的大門。有的家長恨鐵不成鋼,由責罵而到棍棒相加,寶寶身心遭受雙重打擊,悲劇屢屢發(fā)生。
寶寶到了學校也多半生活在緊張和嚴肅之中。頻繁的考試以及死板的答案,讓學生不敢越教科書雷池一步,好奇與獨立思考之心無法“驛動”。面對“冰化了變成水”的答案,一位小學生“冰化了變成春天”的美麗解答只能得零分。
寶寶們的生存空間確實有些狹迫了,大人們過多地侵入他們的心靈領地,各種負擔、各種條條框框將他們的手腳和心靈一并束縛。很多寶寶漸漸趨向服從家長、老師的意志,迫使自己屈服于不合理的清規(guī)戒律。從此,太陽是太陽,月亮是月亮,西瓜不再畫成方的,小狗不再畫成圓的。寶寶們的童真和創(chuàng)造性慢慢泯滅,如同“病梅館”的病梅,雖然造型各異,卻都缺乏勃勃生機。
日前讀到一則報道:作者的兒子在美國上小學,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去上學,下午三點不到就回家,學校每天最少讓學生玩兩個小時。最初作者大為不滿,認為這樣不叫上學??梢粋€學期過去后,他問兒子對美國學校最深的印象,兒子笑著說:“自由”。后來,兒子常去圖書館,借回一大堆書,說是做作業(yè),不久就寫出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內(nèi)容洋洋灑灑,有板有眼,寫的全是自己的想法。作者還列舉其他事例,得出結論,美國學生的課堂學習成績遠不是中國學生的對手,但中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遠比美國學生差。
寶寶的未來關系著我們民族的未來,為中國寶寶也營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實在迫在眉睫。有了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國孩子們身心舒展,潛能就會發(fā)揮出來,創(chuàng)造性一定不會比美國孩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