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年輕的父親,談論“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父親”,似還缺少些資格。不過,筆者作為一個倫理學工作者和文化學愛好者,對現代社會條件下代際關系的觀念更新卻是很關心的。所以也想從文化學理論的抽象層面上淡談個人\\\'的一點意見。純屬巧合,筆者姓肖,但我卻唯愿自己的孩子和所有孩子都成為“不肖之子”。
“肖”就是相似的意思。“不肖之子”就是不同于父輩的子輩。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不肖之子”仍是父輩貶斥子輩的常用語,“肖”與“不肖”也是“孝”與“不孝”的重要標志,所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便是孝義之一,而“肖”與“不肖”是中、西方代際關系文化觀念最重要的差別之一。
為什么這樣說呢?
西方人的代際關系,歷來是強調“斷裂”的,即每一代在成長了以后,都完全建立了自己,并且將老的一代完全淘汰,將他們的地位完全地占據過來。此外,為了讓自己獨立的人格出現,還必須在成長過程中將上一代對自己性格的塑造逐漸鏟除,以便讓“自我”浮現。因此,每一代都有自己存在的合法地位,都能讓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出來,而且都有\(zhòng)\\'自己一代的新風格。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每一代都成為不受到上一代影響左右的獨立單元。斷裂,獨立不僅是子輩的心理要求,也是父輩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如果子輩在感情上過分依賴父輩,父輩則認為是他們害了孩子,這種斷裂的代際文化觀念,為獨立的個性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條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際之間的“認同”觀念是中國文化“和合”、“崇古”、“尊老”、“保守”等特點在家庭關系中的凝結。是抹殺個性、產生國民的依賴性人格,摧殘民族素質的家庭文化氛圍和機制。結果,造成了中國人的每一代都不是“盛開的花朵”。每一代在被上一5抹殺了以后,又去將下一代抹殺,并且還將自己被社會茫年了的個性,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要求孩子是“肖之子”,其實是一把扼殺孩子,裹著道德偽裝的、充滿人性味的軟刀子。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何必要肖我,揚棄我超越我,實現一個更為擴展了的自我豈不更好?西方人認為,孩子不是私有財產,楚上帝暫時寄養(yǎng)在我這的,我們建國以來似也有孩子不是私有財產的宣傳,但這遠未成為一種文化心態(tài),養(yǎng)兒防老,傳宗接代,光耀門庭仍是最基本的國民心態(tài)。子輩既然是我之肉體,血脈的傳遞,自然要求他肖我。但是,子輩不僅是一個肉體的存在,也是一個精神的主體,靈魂的主體,個性的主體,總之,視子輩是一個非精柿的也即非人的存在,是父、子間人格不能平等,個性不能弘.揚的障礙。
因此,在我們談論“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做父親”這個問題時,最重要的是實現代際之間文化觀念的更新。倡導“斷裂”,而貶抑“認同”。既然每代都想樹立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就必須將上一代對自己的影響逐步解除,而自己也不應去過分地將意志強加于下一代身上。也即兩代人都要自覺地接受“斷裂”的代際文化觀念。因為斷裂意味著差異,變化發(fā)展,唯有它才可以給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個性的弘揚造成一種良好的條件,這雖然在當前的中國人看來是不盡人情的、冷冰冰的,然而,它卻可以換得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鮮明的個性等的形成。在倡導和實現代際之間“斷裂”文化觀念更新的過程中,我們做父親的似乎更應主動、積極—些,所以,我唯愿我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都成為“不肖之子”。
這就是我的“父親觀”。